您的位置::终极机械网 >> 刀架

生态包装循环经济的优生行业焊接手套柴油泵浴缸经纬仪钛钢

时间:2022年07月07日

生态包装:循环经济的优生行业

包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十几年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但是包装业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在我国,包装行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包装产品的使用和回收及处理系统不完善,管理手段匮乏,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生产的包装制品有70%在使用后被丢弃, 每年的包装废弃物超过1500 万吨, 人均达12公斤之多。另从垃圾组成结构调查统计,以可看到我国城市垃圾在产生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包装废弃物增加十分明显。因此,如何有控制包装废弃物的污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把我国包装业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全面推广生态包装,深入开展一场包装绿色革命已势在必然。生态包装将是循环经济中包装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包装是指可为人类接受的,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能经济地制造,并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的商品包装。生态包装是对绿色包装概念的延伸和深化,生态包装充分考虑到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着力降低包装材料的环境负载,实现包装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平衡和统一。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包装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设计生产出最优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以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和少污染,而且其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商品包装的清洁生产,要求生产者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活动行为原则,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量化”是针对输入端的,它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好对废弃物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实行商品包装“减量化”,应从改进设计入手,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贮藏和销售功能时,优先考虑的是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尽可能采选择适合的力丈量范围用最小体积的包装设计,过度包装或一次性使用的包装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

“再利用”是针对产品时间强度而言的,它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尽可能被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避免物品过早成垃圾,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对包装而言,要延长其使用周期,选用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容器,提高包装重复利用率,以节约能源和材料。除了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外,提高包装设计质量也至关重要,如果将包装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倍,就相应地会减少一半包装废弃物。

“资源化”是针对输出端的,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即废物的综合利用。包装产品的设计者要注意选择有再利用价值的材料,以便包装废弃物回收后能重新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建立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EMS)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也是发展生态包装的首要条件。建立EMS 体系,首先要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其内容包括包装产品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和包装产品使用后的排放指标(如排污、排废、焚烧或填埋后的污染等),公司企业的活动对环保的综合影响等等。评价结果将有助于企业选择环保技术、清洁只是测试出来的结果不准确而已工艺和新的管理系统。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再建立“环保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是环境方针、环境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正和管理评审等。EMS体系将保障企业实施“绿色标准”,最终达到实现“生态包装”的目的。企业制定的环境方针、环保目标和活动计划应与企业自身的属性、规模、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保的影响相适应,并有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回收再利用以及遵守有关法规等项的承诺。EMS还将负责进行环保监督、环保检查等日常性的工作。

提倡绿色消费,构筑生态包装市无刷风扇场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消费心透明脚垫理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从而在全球兴起了“绿色消费”时尚。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消费行为规范。作为包装废弃物直接产生人的消费者,需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觉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商品包装朝着“生态包装”的方向发展,推动市场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据有关资源统计,有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到超市购物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有66%的英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绿色产品;有84%的美国人愿意购买通过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水果和蔬菜;有80%以上的欧美国家消费者,把环保购物放在首位,愿意为环境户口咨询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绿色消费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市场,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有72%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还有38%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

绿色消费要依赖绿色标志来引导。

就世界包装领域而言,德国率先推行生态包装,使用绿色标志,随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也纷纷效仿。“环保标志”是国际标准中的绿色标志,WOT规则显示,凡是获得“环保标志”的产品方可进入国际市场,最近欧盟又重申了产品包装须有“环保标志”的原则。在绿色消费潮流的推动下,人们在选购商品时将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包装是否精美,而是更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装上是否有绿色标志。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商品,会为自己对环保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感到很荣幸。由于消费者对生态包装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因此商品的生产厂家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也将不得不把商品包装的环保因素考虑进来,主动采用生态包装,实行绿色营销,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促进商品的销售。

除了环保购物以外,绿色消费还要求消费者养成有利于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消费习惯。环保部门要在公园、街道、居民小区内设分类垃圾箱,引导人们自觉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提倡并支持社区发起“绿色购物”活动,外出采购物品,尽量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用过即扔”的包装品,如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袋、纸杯等,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容器。

加强回收再利用,实现包装废弃物生态化循环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对一个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必须立足于整个过程和整个系统,而不是仅仅涉及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局部。因此,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是循环经济进行微观分析的技术思路。它要求从物质和能源的整个流程,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全过程、全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来评估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优劣。如果人们在开采、加工中实行清洁生产,在运输、使用中实施了清洁流通和绿色消费,尚未能完全避免包装废弃物可能对环境的绢人污染,那么就应该在再生循环和最终处置这两个最后环节,尽可能多地回收和利用包装废弃物,并用环境可接受的方式最终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做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能源和资源,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以回收二片铝罐为例,重熔冶炼1吨铝比用铝土矿生产铝节约95%的能源,回收1吨铝可节约4 吨铝矿石,400公斤石油和焦炭;回收钢铁和玻璃废弃物,可以节约生产该种材料所需能量的50%;用塑料废弃物制成零件或包装容器,可节约生产塑料所需能量的85%-90%。目前,我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仍重视不够,回收技术落后,制度不健全,回收再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我国废旧包装纸回收率仅为30%,医药、罐头、化妆品等的包装几乎全部废弃,塑料回收也只有30%。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做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

一是以法治污,强令企业回收包装废弃物。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 月1 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回收率必须达到80%。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垃圾的“产量”减少70%-90%。法国规定2000年生产商、进口商必须完成70%的废旧包装回收率,2003年包装材料85%要循环使用。英国规定2000年实现对60%的工业用品包装物和30%的家庭用品包装物回收再处理利用。欧盟为促进可再利用和再生包装用品的使用,规定从2000 年起将不能复用或不能再生的包装用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国家对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实行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措施;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不履行产品或者包装物回收义务的,政府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告诫人们:包装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应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他们有义务回收处理其产品产生的废弃物,并承担所需费用;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中产生的包装废弃物不得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这就蒙古国各界热切期盼习近平的访问是说谁生产了这些产品,就必须负责回收这些产品的包装废弃物;如果不能按规定指标回收包装废弃物,你就没有权利继续组织生产,这就增强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意识,也改变了人们对包装废弃物的观念,把它看成是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

二是运用经济杠杆,促进

上海近视白内障网上预约挂号
桥本氏甲减和甲减有什么区别_六盘水哪家医院看甲减专业
太原人流医院-太原做流产手术的多钱?
哈尔滨检查妇科医院
友情链接